以中医学脏窍相关、经络学说及现代生物全息理论为指导,系统介绍面诊法、耳诊法、手诊法等3种中医特色诊法。每一种简便易行的微诊方法,还可作为家庭自我诊病、早防旱治的保健指南。
面诊
即医生运用望、闻、问、切四诊法来对面部整体以及面部五官进行观察, 从而判断人体全身与局部的病变情况。所谓"相由心生",内在五脏六腑的病理变化或是心理变化,终会表现在脸上的相关区域,所以脸部的望诊最能洞察病机、掌握病情。
早在两千年前,中国中医经典著作《黄帝内经》就指出:"十二经脉,三百六十五路,起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(孔)窍。"说明人体内脏功能和气血状况在面部有相应表现,人们可以通过对面部各种状况的观察,来了解人体的健康状态和病情变化。
五脏之气外应于五窍:鼻者肺之官、目者肝之官、口唇者脾之官、舌者心之官、耳者肾之官。所谓官有"司管"的意思,在临床上可以归纳为以下:肺气通于鼻,肺脏和顺健康,则鼻能闻香臭;肺有病状则喘息鼻张,影响呼吸气息。
肝气通于目,肝气顺则目清明,目清则能辨五色;肝有病状则目眦会发青,影响视觉。
脾气通于口,脾和顺则口唇能纳五谷;脾有病状则唇色发黄,影响消化吸收功能。
心气通于舌,心气和顺则舌能辨五味;心气不顺有病状则舌卷短,且颧发赤,影响话语清晰。
肾气通于耳,肾气足则耳能听五音;肾气虚则颧与颜黑, 且耳鸣耳聋,影响听力。
耳诊
耳诊是通过观察耳穴、色泽、形态的变化来辅助诊断及鉴别的一个简单有效的方法。
早在2000年前的《内经》中有“视耳好恶,以知其性”等明确的记载,别外还有马王堆出土的《阴阳十一脉炙经》中也有对上肤、眼、咽、喉相联系耳脉的原理,以此可以看出耳也是诊病很重要的器官。
手诊
手诊的概念就是指通过人体手的纹路形态、变化、规律等方式,对人体器官的演变作出推理的一种防治辅助手段(根据黎黍匀专家定义)。运用视觉、触觉等,对手上的征象进行有目的地观察,以了解人体健康或疾病状况。无论西医的视、触、叩、听,还是中医的望、闻、问、切,其视、望均排第一位;手诊主要是指对手部的望诊,这种方法中西方都有,主要分为气色形态、手纹和手形三大类。
手诊的起源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远古时代,人们通过长期观察手上的纹路,发现了疾病与纹路的规律性变化。几千年来,中华民族在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,经过历代医学家的不断实践、充实和发展,积累了丰富的诊断疾病经验。手纹诊病也是其中一分支。